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通用4篇)

时间:2023-12-07 来源:读后感500字 点击: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通用4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本讲述女主人公在悲欢离合的命运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何成为懂事、会做事的孩子。因少女莫莉在书店偷了一本书引起的故事,在接下来的社区服务中,遇到了91岁高龄的薇薇安。2个人不同年代的人,却因都是孤儿,相似的经历使她们彼此感到信任,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情,在莫莉替薇薇安整理阁楼箱子的时候,那些尘封已久的箱子慢慢使薇薇安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她向莫莉娓娓道来了自己的故事。

克兰运用双时间轴展开故事的叙述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且有条不紊地同时推进各自的进展,把这个故事讲述地更加生动饱满。一位是生活在2011年的女孩莫莉,一位是在1921年的9岁女孩薇薇安。

一场大火,使微微安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从而使她踏上了孤儿列车的这段旅程。这列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而这一现象,也像我们展示了在当时光鲜亮丽的美国中孤儿这个团体背后的冰山一角以及当地社会中低层人民的生活。那些孤儿没有选择权,而只能被别人选择,命运都不能被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被领养的家庭带走之后,有些人会被当作孩子抚养长大,而有些则是回去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并且有可能没有办法继续接受教育。

薇薇安在之前被收养的人家中那些不幸的经历,在遇到尼尔森夫妇之后,终于得到了改善。继续在学校读书,回家之后在店里帮忙。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重新遇到十几年前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结婚,幸福地生活。只是命运并没有那么眷顾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的两位。薇薇安之后的70多年生活又归于风平浪静。

当莫莉在网上找到自己母亲的下落之后,也开始在脸书上帮忙寻找薇薇安的家人。最后在薇薇安的女儿莎拉一家赶过来看她的母亲,在68岁时开启全新的生活。在莎拉这个年纪可以再次见到亲生母亲,也是充满了激动吧。在那时,薇薇安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将女儿送人,在91岁高龄时与女儿重聚。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最后的重聚,太完满。书中多次提到薇薇安的那条挂着克拉达十字架的项链,在这条路上一直陪伴着她,赋予了薇薇安,爱、忠诚和友谊。

我们的经历比她们幸运一些,从小到大都有亲人的陪伴,有些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发愁。而她们要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去融入,去伪装自己适应那些家庭,一步步都是如此的小心翼翼。这本书很细致地刻画了少女薇薇安在人生前20年那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但是,尽管这生活如此颠沛流离,她依然坚强,依然有着希望,成长为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有些孤儿可能会在成长的路上,发生偏离的性格,而导致人生走进了岔路。相信现在的社会会比那时已经好很多了,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孩子们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下长大成人。

第二篇: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

书中描写孤儿等待、盼望有人领养和在收养家庭挣扎着生活的情节容易引起有同样经历的人产生共鸣,对于已经得到幸福或脱离苦难的孩子来讲,主人公的遭遇会是记忆深处的一把钥匙,打开陈年的酒酿,而记忆的味道可能并不醇香。很多人不愿提及作为孤儿时流浪或被收养的经历,并不是觉得难以启齿,而是不想让稍微愈合的伤口又撕裂开给别人看,无论是关心爱护自己的现养父母、朋友、老师或是爱人,都很难跨越他们心中的屏障,即使现在的生活幸福稳定,那道枷锁也无法轻易地解开,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一旦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就注定要失去,从童年到成人后一直这样,再也不易将心门彻底敞开。

失去--重获--再失去,是作者隐隐设置的一颗催泪弹:

一无所有的孤儿被收养后希望能吃饱穿暖活下去,然而收养家庭并不尽如人意,逃离或再次被抛弃的孩子又无依无靠,经历第二第三第N个家庭后,孩子早已淡然,不再抱怨更没有期望。

妮芙和“德国仔”的重逢似乎是主人公生活中幸福的巅峰,而好景不长(秀恩爱果然死得快),结婚不久德国仔阵亡。妮芙把孩子送人,不是没有能力抚养,我想她是不想面对故去爱人的影子,应该也包含对命运的失望吧。

薇薇安一直认为妹妹梅茜在大火中丧生,得知她生还被徳裔夫妇收养时妹妹却已高龄亡故,仿佛从手中挣脱的风筝,飘浮在远远的天边,看得见却够不到了。

作者正是抓住人们的同理心,不呼吁不煽情,以娓娓道来的叙事让读者陷入此情此景久久难忘。无论我们是不是孤儿列车上的一员,都可以体会到流浪在这人世间,孤独无依时连落在肩上的雪花都无比沉重。

第三篇: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

《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之时,写道“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黛玉即便有着贾老太太的疼爱,在贾府也是处处小心,处处留意,尚不能融入其中。生活中,一个人要进入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更可谓难上加难,在英国作家克兰的《孤儿列车》里,能深切得感受到这种游离于家庭外的孤独和寂寞。

小说《孤儿列车》交替叙述两代人薇薇安、莫莉的故事,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后期的薇薇安看似生活富足、心态平和,莫莉看似穷途潦倒、离经叛道,但两人孤儿的身份和寄养于不同家庭的经历塑造了她们相同的内心,那就是永远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无人怜爱、无人关怀,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在寄养家庭小心翼翼生活,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家的那份归属感和温暖。也正是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最终使两人有了忘年友谊,心心相惜,彼此给了对方最后的归属。

作品试图平行叙述薇薇安和莫莉两个生于不同时代、命运相似的孤儿故事,甚至安排了很多相似物件,比如薇薇安爱读的书《绿墙上的安妮》、莫莉爱读的书《简爱》;薇薇安脖子上一直挂着祖母送的吊坠,莫莉身上父亲给的吊坠项链,但通读下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多是薇薇安的故事,莫莉似乎成了薇薇安故事穿针引线的人。薇薇安的命运一直揪着读者的心,在孤儿列车上的忐忑不安,对自己命运的未知;在伯恩家受到的排挤,夜宿黑暗走廊的孤寂;在格罗特家的穷困,险遭侵犯的惊惧;最终薇薇安遇到好老师拉森小姐和房东墨菲夫人,被尼尔森家收养,但即便如此,薇薇安仍然没有找到心的归属,直到又重遇“德国仔”,她才开始卸下自己伪装的面具,做回真正的自己。

寻找归属一直贯穿这部小说始终,就像封面上的小女孩,在列车上一个人孤独地向外望去,只有深深的寂寥,对自己无法把握的未知命运的忧虑。心的归属并不是找到一个家庭,供你吃穿,而是要找到能给自己归属的那个人。

第四篇: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

每次看完书,都特别兴奋,尤其是读到一本好书。但是词穷的很,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的好。但无论如何,我总要记录一点什么。虽然读书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说不定能找到一个志趣相同,可以聊天的人。那么到那个时候,我还可以说点什么。

既然不知道如何说,那就先讲讲这本书的故事吧。故事里有两个主人公,她们都是孤儿,一个是马上要18岁成人的莫莉,一个是已经经过快1个世纪的91岁的薇薇安(或者叫妮芙、或者多萝西)。在莫莉的生活背景下,讲述了薇薇安的一生,也映射了美国20世纪初的“孤儿列车”,还有二战……

整个故事讲述,在莫莉的生活以及薇薇安一生回顾交错进行,行文不紧不慢,但是把每个阶段都陈述的很清楚。不管是在伯恩家的平淡生活,还是在格罗特家的可怕的遭遇,亦或是在尼尔森家的循规蹈矩的日子,都如同是由一位老者缓缓而谈。她并没有为了吸引人而特意将文字进行修饰,只是在详细的阐述自己的感受。作为读者的我,太喜欢这样的陈述方式了。就如同《追风筝的人》一样。

文中也有让我喜欢的文字,但是为什么喜欢,更多的和自身的经历有关。比如薇薇安的母亲在离开爱尔兰来到美国,在艰难的生活中怀念自己故土,所以她很喜欢《戈尔韦湾》这首诗:

若我再度拥有青春的热血、热望与火热之心,

即使予以世上所有黄金,我也绝不离开你的岸边,

无论神赐此地何等风物,我都将安然在此终老,

紧紧依偎着你长眠于墓地,戈尔韦湾。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通用4篇)

http://m.dingsam.com/duhouganwubaizi/64158/

推荐访问: 孤儿列车读后感500字开干视频 孤儿列车读后感1500字

扩展阅读文章

读后感500字热门文章

读后感500字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001号 返回顶部

读后感大全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