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500字汇编4篇

时间:2023-12-01 来源:读后感500字 点击:

梁家河村隶属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家河读后感500字汇编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

《梁家河》这本书读后我的感触很深,青年时代求知若渴、酷爱读书的励志和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年在陕北插队,是怎样密切联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经历了许多磨练。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沉稳的性格,或许与他年少时在梁家河受过的苦难和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密切相关。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思索社会的发展。当年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沼气池、淤地坝等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劳动时把白面馍分给老乡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后来平台更大,为全国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业。精准扶贫,既是体现党的温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更是对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大战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真实生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在陕北与老乡七年的共处岁月,让他与梁家河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他与所有农民的感情,更是与全国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牵挂着梁家河老乡们,梁家河人也时刻想念。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是维系良好党群关系的强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国家之福!

书中讲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那样关心群众,热爱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以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我们要学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x

第2篇: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

最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2015年,习总书记回陕西考察,第一站就是梁家河。《梁家河》一书正是以此为切入,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近7年时间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生活工作事迹,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几天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及梁家河的巨大变迁让我深受启迪和教育。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牢记党员干部要一心为民。1969年,青年习近平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来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队,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习总书记下乡插队时年仅十六岁,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切身践行着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的宗旨。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余粮了。1974年,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善于依靠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二、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挑粪,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书中是这样描绘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那天的。“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看到这里,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情谊。习总书记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叫出来的一个个小名,说出来的一句句陕北方言,充分体现出他对大家的深厚感情。总书记关心的,也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等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能看出总书记心里一直惦念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习总书记曾经有过这样的自述:“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发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的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习总书记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2015年习总书记曾两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4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三、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习近平同志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逆境最能检验人的品格。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忍受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作、压抑的政治生活,面对重重压力,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地求知,更加积极地入团入党向党靠拢,为群众做成了许多实事、好事,成了各公社争抢的“好人才”。梁家河的艰难困苦没有压垮他,反而更好的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句话的逻辑起点就在梁家河。没有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领大家实干苦干,就没有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充分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

如今我们生逢新时代,身处大西安追赶超越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比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条件不懈奋斗、干事创业。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六点上山,天黑才歇”的奋斗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做能吃苦、有担当、能干事的"五星级服务员",在这场追赶超越的竞赛中,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

第3篇: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

人们常言:故乡的饭最让人回味。梁家河的酸菜常常让习近平总书记想念,虽说梁家河并非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乡,但他曾在年少时带着书箱只身一人来到梁家河,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七年,梁家河也已经算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记得书中提到总书记曾说:"直到今日,我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酸菜虽然不算是美味佳肴,但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却是朴实而又美味的家乡味道。

时过境迁,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总书记却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身处远方的我也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想念父母为我做的菜卷以及家乡的每一个味道,这些小菜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让我无时无刻都在怀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长,在蜕变,他磨练了意志,升华了青春,在当时的社会,仅仅是吃饭问题都能锻炼一个人的品质。书中说到:直到自己做饭,知青们才知道把食物吃进嘴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不易首先体现在柴火上,因为柴火不够,知青们常吃夹生饭。而且打柴本身对知青来说就是大难题,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甚至连灌木都没有,到哪里打柴呀!正如马克思曾说:"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它发出的光越灿烂。"从未干过苦力的知青们就在这次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通过梁家河这面镜子中,我看到的却是当代领袖的朴实无华以及他们坚定的意志。

回想起近些年来去农家乐时,父母常常说到不再是当年的味道了,而我们吃起玉米馍馍却是津津有味,因为我们从未感受过父母他们那辈人当年所遭受过的苦痛,在那个缺席少粮的年代,由于没有白面,他们只能吃着糙面蒸的馍馍,时常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当代社会,衣食问题不再困扰着我们,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校争光,为国争光。

在这个优越的年代,我们应该主动承担我们的责任,要明白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也更应该主动扛起建设祖国的大旗,甘于奉献,埋头苦干,为百姓谋福祉,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们要像革命者那样艰苦奋斗,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我们应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

第4篇: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

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让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有了更亲近、更深刻的了解。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青年时代对习近平,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不同对是,习近平在经历理想与现实对博弈之后,毅然选择了扎根农村。这种抉择,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实事求是、回归理性,并且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对意志,默默储存能量,等待搏击长空。

试看现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弯不下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遇到一点点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红尘。熟不知这并不是现实与社会残酷,而是我们自己不堪一击,没有足够的韧性和勇气去生活,去拼搏,去改变。一时的迷茫无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却让人难以原谅。就像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一样,短暂的迷茫后,选择了脚踏实地,战天斗地,不仅学会了劳动,锻炼了坚强意志,还博览群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种子没有在泥土里饱润甘露,哪来的破土而出。拳头没有缩回来的间距,哪来的力量与速度。学会在平淡中积聚能量,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正当其时。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汇编4篇

http://m.dingsam.com/duhouganwubaizi/64012/

推荐访问: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大学生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小学生

扩展阅读文章

读后感500字热门文章

读后感500字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001号 返回顶部

读后感大全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