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集合4篇

时间:2021-09-26 来源:热门文章 点击: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方案。70年,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探索出了一条培养路径更加科学、培养层次逐步提升、培养机构更加多元、内涵建设更加丰富的中国道路。70年,从职教师资的笼统称谓到“双师型”教师的专用名称,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道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模式越来越先进,成效也越来越凸现。
  培养路径更加清晰:
  从校本培养到产教融合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样,都经历了从院校独立培养到产教融合共同培养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59年分别在天津、上海、沈阳和开封成立4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培养职教师资。在此后较长的时期里,职教师资的培养都以学校独立培养为主,很多是校本培养,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单一学校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职业教育要发展,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模式必须改变,路径必须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论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双师型”师范生培养还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都必须注重与企业合作,这不仅是我们学习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的既有成功做法,也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长期探索并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
  201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的合作,强化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习环节”“要积极探索建立职业院校新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实践后上岗任教的制度”。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强调,“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这些政策制度已成为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南。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批示中指出,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职业院校教师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水平。总书记的批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70年来,我国职教师资无论是从“双师型”师范生的源头培养,还是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队伍建设,都已经从校本培养走上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科学的道路。
  培养层次逐步提升:
  从中专学历到专业硕士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职业教育实现了从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向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各层次有序发展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我国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是中等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主要是为中等职业学校输送教师,培养的层次也基本上是中专学历教师,1954年劳动部《关于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规定,技工学校的技术理论教师,应由相当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担任。直到1980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了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等13所职业大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才真正开始起步,对师资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同时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在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开展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1995年国家教委明确同意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始举办职教师资班,为职业院校培养师资。同样在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双师型”这一概念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出现,此后“双师型”教师逐渐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用名词,“双师型”师范生成为区别于普通教育师范生的专用名称,“双师型”师范生的培养也逐渐从为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发展到为涵盖中高职各层次职业院校服务。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要达到50%,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要逐步提高。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全国有49所普通本科高校开始试点在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等18个方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018年,第一批职教教育硕士顺利毕业,掀开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高层次“双师型”师范生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至此,从新中国成立早期以4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为代表培养中专学历的职教师资开始,到独立技术师范院校培养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职教硕士“双师型”师范生培养,历经70年,我国“双师型”师范生培养体系完整建立。
  培养机构更加多元:
  从院校主体到行企参与
  长期以来,我国职教师资主要以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培养为主。继195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4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培养职教师资,1979年国务院又批准成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等4所独立设置的技工师范院校,以培养更多数量更高水平的职教师资。
  因高等学校的调整和发展,各学校对自身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的不同,有的学校逐渐淡化或退出了职教师范生培养,也有学校加入了职教师范生培养序列。截至2019年,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还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5所历史较长的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以及2015年成立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和2019年成立的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仅依靠几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无法满足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鼓励普通高校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大“双师型”师范生培养规模和在职教师培训力度,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而且,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还陆续批准一些高校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依托这些基地学校为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目前,已建立了93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学校正在为全国1418所高职院校、1.02万所中职学校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201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49所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使得“双师型”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模都得到大幅提升,较好地缓解了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因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行业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中来,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的重要一方,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育人主体地位,不仅职业院校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的本科高校也在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尤其加重了教育实习和企业实践环节。因此,不论是职业院校在职教师的队伍建设还是“双师型”师范生的培养过程,行业企业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功能,逐渐成为多元化培养机构中的重要方面。
  70年来,伴随着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与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机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技工学校培养、留任,少量专科学校培养到鼓励本科高校成立专门性机构开展专业化培养,再发展到近年来行业企业以育人主体地位的深度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大幅提升。
  内涵建设更加丰富:
  从双师个体到双师结构
  70年来,围绕如何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以及如何构建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一直在不断探索。
  1952年教育部在《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中等技术学校为有计划地培养技术课专任教师……得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职教师资需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基本政策和国家态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可以请专业技师、能工巧匠来传授技艺”。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选调有实践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本着培养和培训、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地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特别是技能教师来源问题”。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从1986年到2014年召开了7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历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都对如何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政府也在努力探索,如湖北省教育厅先后于2007年、2011年出台了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制度,“楚天技能名师”为学校流动教学岗位,实行聘任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到职业院校任教,“楚天技能名师”岗位的设立为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职业院校提供了地方样本。
  为了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从“十一五”期间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到“十三五”期间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已累计开展“双师型”教师国家级培训近12万人次,省级培训40余万人次,该计划为提升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期间,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要求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且在3年建设期内,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要求“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这些政策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9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拟用3年时间打造360个高水平国家级团队,2019年第一批12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开始立项建设。该项目旨在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推动职业院校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70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职业院校教师的个体“双师型”与群体“双师结构”的局面基本形成。
  院校探索精彩纷呈:
  从改革模式到创新机制
  培养职教师资,院校探索从未停止。
  1992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率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全国首创“双证书一体化”模式,培养“专科+中级工”复合型职教师范生;1997年开始培养“本、专科+高级工”复合型职教师范生,随后又进行了“本科+技师”复合型职教师范生培养,2003年第一批10名“本科+技师”复合型职教师范生毕业,为全国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范生树立了典型和示范。
  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为了加强“双师”和“三性”培养,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高校在培训时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如河北师范大学为职业院校的参训教师提供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双技能训练”,加强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的“双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参训教师的“双师”素质;山东理工大学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师培训的切入点,通过将技术应用于实践,使参训教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和基地本科院校为“双师型”师范生培养和职业院校教师在职素质提高,在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职业院校也在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求打造出一支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设立“双向流动岗”,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聘任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到校担任产业导师;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提升,实现校企岗位互通、人员互聘,实现校企“双向互驻”和“双向流动”,建设了高水平、结构化、专兼结合教师团队。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企业培训、个人自修、院校进修等多种形式,构建了一支既是专业理论课教学骨干,又是技术能手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国西部地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如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坚持“高标准”严把“入职关”,实施“名师工程”严把“素质关”,构建“发展平台”严把“能力关”,实施“双师工程”严把“技能关”,开展“课堂改革”严把“质量关”等改革举措,涌现出“羊教授”“牛博士”“药专家”等一批“脚上有泥、手上有茧”、潜心忙碌在畜禽圈舍、田间地头、教室讲台、研究场所的“双师型”教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工程等建设途径,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此等等,东、中、西部各地职业院校的探索精彩纷呈,为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
  7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从未间断,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道路”,取得了诸多支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

第二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一如滚滚春雷起萌蛰,将迎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节。方案的一大亮点便是把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打造职业教育体系软环境升级版的关键举措,推出了一批制度标准,其中包括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
  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如此规定,对职业院校来讲意味着什么?教师的门槛是否更高了?目前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又将何去何从?校企合作又将碰撞怎样的火花?记者采访了职业院校的相关负责人。
  “双师型”教师需文件来细化
  在看到方案这一规定时,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孙兴洋感觉仿佛看到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真正“双师型”的曙光,因为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才有可能。
  在孙兴洋看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岗位项目实践能力),但“双师型”队伍建设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有效办法。“在以往职业院校教师招聘时,对学历要求是首位的,同等情况下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优先。我们每年招聘时还有意识地安排招收有3年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但实际应聘者中有工作经历的比例很小,最终聘用的大多数仍是应届毕业生。
  在这些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中,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毕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眼下已有大量硕士、博士进入职业院校,而这种趋势,也正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孟庆国担忧之处,“再不规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来源就出问题了,大量的博士生进了职业院校。可是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地方,博士能承担这里的实践教学吗?他们愿意学吗?愿意教吗?这些都是问题”。
  比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任职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1%,其中博士占比14%。该校书记刘明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以往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学历上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这几年博士的数量和比例在增加。不过为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他所在的学院近几年在招聘中已开始从学历向实践经历倾斜。
  因为刘明生发现,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都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结束学校学习便开始来校任教,实践技能基础很单薄。“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学院每年拿出60多万元专门支持教师去企业实践。尽管这样,毕竟只是每年个把月的实践时间,在系统熟悉基层生产、历练过硬实践技能上和预期是有差距的”。
  “当前,职业院校的新进师资几乎全部来自研究型高校,自身技能水平较低,也无法有效胜任技能部分的教学任务,只能‘黑板上开机器,PPT上讲工艺’。”对此,孙兴洋也很无奈,“学校想将他们培养成为双师型、教练型师资太难,成本也太高了。像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所以,方案作这样的要求不是没有道理。”
  在孟庆国看来,方案对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并非是教师的门槛提高了,而是就应该这样规定,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的。“职业院校是种类型教育,哪怕科研,也是要面对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难题。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大部分的科研导向不能再延续到职业院校”。
  但怎么才算有效的“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是在企业待过3年即可,还是要求在技能岗位上任职3年?孟庆国认为,关于这部分的要求需要有进一步的文件来细化规定,“因为工业、农业、制造业等每个相关专业之间都有差异,教师的企业经历应该与所教专业直接挂钩,是能够从事那个领域的实践教学,而不是在企业待过就行。所以相关规定需细化到每个专业”。
  应聘职教教师更难了
  方案的出台可以说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对学校来说有着很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此后应聘职业院校的教师是否更难了?在现有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又将激发出哪些化学反应呢?
  方案提出,“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刘明生看来,这对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成长规划、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原来从院校直接到院校,是更难了。“但如果师范生在校期间就由用人单位、有关合作企业和毕业生本人签订多方协议,提前对其进行企业实践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有目标地来进行教导培养,应该能更好、更有效地奠定其为师基础”。
  “许多应届毕业生刚工作时总体上职业选择指向性不太明晰,甚至是麻木的。经过3年工作后,他们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个更现实的想法,如果此时再去应聘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职业倾向更加清晰和强烈,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将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更会有职业的成就感。”孙兴洋认为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讲,未必是件坏事。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新广坦言,今后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中必然会减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比重。“这可能会让有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有所压力,但也为更多适合的人才敞开了从事职业教育的大门。他们有了企业职场经历后,再主动转行到职业教育,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得到了双重强化,能够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师的岗位要求”。
  在近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也曾表示,接下来将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以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其中,包括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另一方面,冯新广想加大对企业中的能工巧匠的选拔、聘任。“我们现在恰恰缺乏有实践经验、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工人师傅,下一步可能在这一块上要有重要突破,那就是突出能力导向,不唯学历凭能力,主要看他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行不行,这可能是学校将来的一个导向”。
  “当然,不一定所有老师都是‘双师型’教师,这在目前不现实,也不需要。但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老师一定要是‘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要进行分类分层的管理。”在冯新广看来,在过渡阶段,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可能更为实际一些,即由一部分理论教学能力较高的老师和一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构成,强调团队的协同互补。
  “目前来讲,老师现在不能达到‘双师型’要求,那么就抽时间去企业锻炼,但不能所有老师一下子都去了。从眼下来看,只能一部分学校老师来上课,一部分聘请企业师傅来兼职,一课双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此一来,就会过渡到我们更为理想的状态。”冯新广说。
  校企共建共育是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让职业教师去哪些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又如何让企业的能工巧匠更愿意来到职业院校任教?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是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能有合适的企业给老师们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刘明生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企共建”,所以“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就尤为重要。
  但新入职的教师要求有3年企业工作的经历,“是不是就这3年就足够呢?就是‘双师型’教师了呢?我们要面向企业一线培养技能人才,而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是不断更新升级的,老师们要到生产一线才能学习、掌握,所以学校和企业建立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机制很有必要,而且不可替代,这是职业教育保证质量的根本所在。”孟庆国说。
  除了让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如何让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来到院校任教也是个问题。以往冯新广也尝试从企业聘任兼职或专任的教师,但他发现这其中的问题也不少,一是学校的待遇和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有的工匠并不愿意来;二是,如果企业工人愿意来学校兼职任教,那如何协调企业的工作?企业又是否支持?三是时间问题,一般而言学校的课程设计相对比较固定,能否与企业工作的时间灵活对接也是个问题。
  黄伟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不少职业院校负责人认为,如果能让这些利好政策落实生根,还需要以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以市场的手段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给参与共建的企业以更多实在的实惠。

第三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 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打造出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 技能型 人才培养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不同,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不够高,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职业院校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量短缺,教师素质还不能适应高职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双证”人才,必然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的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只能讲不能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据调查,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师生比过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高达1�30以上;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出国培训少,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师资培训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人事部门的人事政策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等。
  三、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1.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自古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地位卑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大多是从普通高校选调,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
  2.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而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调入高校任教的门槛较高,因而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单一,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师资结构。
  3.“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
  “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费用较高。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4.目前的职称评审体系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适应
  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5.教师实践培训时间和机会少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授课任务重,而高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6.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
  许多高职院校从事实践教学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很多,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2.加强培训,终身学习
  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经营运、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机会,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教师回到学校后,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5.建立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部分,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研究轻动手操作,高等职业院校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考核评定、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定等方面应制定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考核评定方法。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一些发展环境,营造一些和谐空间,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在制度保证、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对于积极进行专业实习实践、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待遇上给予提高,在职称、职务晋升上可以优先等,使教师有“奔头”。
  6.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艺术与管理模式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档次与质量。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摆在各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其有效途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基于高职的培养目标谈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J].职业圈,2007,(09):32-33.72.
  [2]吴二利,付占国,那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19-21.
  [3]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56-58.
  [4]杨富民.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5):29-30.
  [5]唐贵伍.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3,(03):8-10.
  [6]于爱红.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99-101.
  [7]高红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60-61.
  [8]朱春瑜,朱本坤.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7-58.
  [9]黄俊民.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18-19.

第四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基本情况
  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48%;高职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
  二、工作进展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决策部署,教育部通过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选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举措,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双师”素质持续提升,“双师”结构逐步优化,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健全职教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等项目,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表彰项目中,向职业院校教师予以倾斜。
  二是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建设。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中的本科院校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每年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2.4万人。由同济大学等高校牵头,实施10个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综合改革项目,建设23门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支持北京理工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
  三是开展“双师型”教师国家级培训。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18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3.5亿元,设置300多个专业培训项目,累计组织14.4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
  四是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截至2018年,各地省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兼职教师聘用,累计投入8.2亿元,支持中高等职业院校1.6万个专业点聘请4.4万名兼职教师,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研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明确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
  二是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印发《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聚焦战略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实施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
  三是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四是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集合4篇

http://m.dingsam.com/news/45077/

推荐访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建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文章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001号 返回顶部

读后感大全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