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观后感(通用16篇)

时间:2021-06-23 来源:观后感 点击:

观后感”是指在看了一部电影或一部连续剧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了具体的感受和启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使命》观后感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篇1】《使命》观后感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更好地促进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4月20日,广大党员干部观看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

   该剧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红色交通员们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事迹,用“忠诚”和“信仰”再现了当年红色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斗智斗勇的战斗场景,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绝密使命》是党史学习教育生动的可视化影视教材,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历史,该剧交通员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

   看了《绝密使命》让我形象地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红色交通员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同时利用好宣传阵地,将《绝密使命》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之一,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观看、学习,在工作中弘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绝密使命》虽然才观看了前几集,但通过紧锣密鼓的暗涌情节、呼之欲出的绝密任务、铁血有情的关键人物已经可以初步了解到,在当时受国内外各方强压下,中国共产党靠着不怕牺牲、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的信念,打通一条条通往胜利的道路,那一条条不是血路就是死路,真可谓鲜血染红国旗只为重生的中国。

   交通员在复杂环境下更要与敌人斗智斗勇,忠于职守,必要时宁可付出生命也一定要保守党的秘密和交通线的安全。他们的坚定信仰和牺牲奉献令人感动落泪,他们虽然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却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的无名英雄,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向英雄致敬!

【篇2】《使命》观后感

  《绝密使命》这一影视剧讲述了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了一条秘密交通线,以传递情报、护送人员、运输物资,实现党中央机关从x到中央苏区的战略转移这一故事。在邹作仁同志的带领下,忠诚于党的交通员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鲜血和生命确保了中华苏维埃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如期召开,还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铁血历史。

  让已逝的英灵再次闪耀在荧屏上,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是对忠诚与担当的阐释与解读。通过观看《绝密使命》,我感触颇深,虽然血雨腥风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中蕴藏的红色基因与红色精神,交通员们用鲜血誓死捍卫党的秘密,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们用鲜血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忠诚、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如今的我们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奋力前行,新时代下,我们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长征,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承担着民富国强的使命。新时代的我们应通过学习党史,以史为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好苏区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勇于担当,勤于干事,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篇3】《使命》观后感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4月18日,观看了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首播。该剧讲述了隐蔽战线共产党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革命历史,反映了红军时期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运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实现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中央苏区战略转移的故事。《绝密使命》带领大家走进发生在红色闽西大地但却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历史,交通员在“刀尖上行走”的隐秘斗争堪称“隐秘而伟大”,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当前,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绝密使命》作为一部生动的党史教育好教材,在央视开播正当其时。

  《绝密使命》讲叙革命先烈之忠诚担当宝贵精神财富,亦是我辈必以传承之“红色基因”。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传承红色交通员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怀,秉持司法为民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肯钻研,肯下功夫,肯花力气,努力做到业务精、专业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闽西儿女坚定信念、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时刻鞭策我们要以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岁月静好,只因有你负重前行。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要传承好闽西红色基因,弘扬好革命精神,以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从教育整顿中进行自我革命,学出政治坚定,学出忠诚担当,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4】《使命》观后感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更好地促进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4月20日,广大党员干部观看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

  该剧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红色交通员们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事迹,用“忠诚”和“信仰”再现了当年红色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斗智斗勇的战斗场景,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绝密使命》是党史学习教育生动的可视化影视教材,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历史,该剧交通员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

  看了《绝密使命》让我形象地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红色交通员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同时利用好宣传阵地,将《绝密使命》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之一,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观看、学习,在工作中弘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绝密使命》虽然才观看了前几集,但通过紧锣密鼓的暗涌情节、呼之欲出的绝密任务、铁血有情的关键人物已经可以初步了解到,在当时受国内外各方强压下,中国共产党靠着不怕牺牲、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的信念,打通一条条通往胜利的道路,那一条条不是血路就是死路,真可谓鲜血染红国旗只为重生的中国。

  交通员在复杂环境下更要与敌人斗智斗勇,忠于职守,必要时宁可付出生命也一定要保守党的秘密和交通线的安全。他们的坚定信仰和牺牲奉献令人感动落泪,他们虽然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却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的无名英雄,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向英雄致敬!

【篇5】《使命》观后感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4月18日,观看了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首播。该剧讲述了隐蔽战线共产党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革命历史,反映了红军时期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运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实现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中央苏区战略转移的故事。《绝密使命》带领大家走进发生在红色闽西大地但却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历史,交通员在“刀尖上行走”的隐秘斗争堪称“隐秘而伟大”,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当前,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绝密使命》作为一部生动的党史教育好教材,在央视开播正当其时。

  《绝密使命》讲叙革命先烈之忠诚担当宝贵精神财富,亦是我辈必以传承之“红色基因”。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传承红色交通员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怀,秉持司法为民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肯钻研,肯下功夫,肯花力气,努力做到业务精、专业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闽西儿女坚定信念、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时刻鞭策我们要以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岁月静好,只因有你负重前行。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要传承好闽西红色基因,弘扬好革命精神,以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从教育整顿中进行自我革命,学出政治坚定,学出忠诚担当,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6】《使命》观后感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党建》杂志社组织集中观看优秀国产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并同步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作品研讨会。作为杂志社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观影活动和研讨会现场,在历史真实、影像丰富、情感充沛的“一场生动的党课”中,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情感受到极大冲击,灵魂受到极大洗礼。

  初心,是对人民的念念不忘。周总理身在中南海,但心中装着人民,满满地全是人民,对延安人民更是念念不忘。影片的开头,当越南代表团提出要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下子勾起了周总理对延安的回忆,这份回忆也一下子激荡了他想回延安去看看的感情涟漪。当周总理与毛主席说起这个想法时,两位伟人高度一致地表达出同样的情感:阔别延安23了,真想念延安的人民啊……正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念念不忘,使他对当年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几十年不曾忘记,一直刻在心中最深处。影片中,周总理到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急切地想与他们见见面、叙叙旧。当总理一一同他们亲切地握手,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激动万分,也是惊呆了,当时就由衷地感叹:“周副主席,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周总理肯定是记得的呀,永远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总理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二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山西吕梁等多个革命老区,每一处足迹、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总书记与老区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现今,人民依然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紧紧地装在心中、高高地举过头顶,作为共产党人“初心”的底色用心呵护、精心保养、全心坚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情,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出发点,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初心,是对人民冷暖的牵肠挂肚。周总理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人民的总理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担心着人民群众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影片中,当周总理发现当年延安的老乡亲仍然还吃不饱饭、生活仍然十分艰辛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写满了愧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闪回”着当年延安人民的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当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了人民的“饭碗”如此悲情、为了人民的疾苦如此伤怀,怎不让人对伟人的人民情怀、人格魅力深深敬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牵肠挂肚,是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的,真实、真情、真心。影片中,带给观众巨大情感冲击的一个画面,是周总理悄悄去看望当年的曹大姐。周总理心中永远惦记着当年的曹大姐,曹大姐心中也永远惦记着当年的周副主席,正是当年曹大姐家的一碗小米饭连接了深深的鱼水情、永远的人民情。时光可以流逝,这份真情永远留驻心间。当曹大姐看到周总理苍老了、消瘦了,还是跟当年一样的真情,要拿出珍藏的几个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当周总理看到曹大姐生活还非常困难时,执意让曹大姐留着自己吃。就在这时,曹大姐一句“周副主席跟我们生分了……”,一瞬间,总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感波涛,泪光闪闪,与曹大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无言,却是力量无边。周总理最怕的就是句话呀,因为,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施齐文老伴用苗族话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把人民时刻牵挂在心中,并把关心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今天,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永远在路上,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初心,是对人民好日子的矢志追求。周总理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应当为党工作。”影片全面、真实地反映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片中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细腻、深刻、立体地表现着他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波动,总理的每一次情感爆发无不冲击着观众的心弦,总理的每一次噙满泪花无不带动着观众泪流满面,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关于周总理人民情怀的写意史诗,为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回味、长长的怀念……影片结尾处,周总理与地委同志们在饭桌上“立军令状”那一幕,把总理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得淋漓尽致、推向高潮,也看得观众无比心痛,要知道总理因病是滴酒不能沾的,这也是邓大姐在北京一直担心和叮嘱的。当总理举起酒杯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勇担当的使命、为民忘却自我的伟大人格的光芒四射,这光芒,映红了延安宝塔,映红了延河水,映红了延安人民的心。让观众无比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报告周总理:今日的延安,如您生前所愿!2015年农历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此次到延安,总书记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他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9年5月7日,新华社消息,“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脱贫的欢呼声响彻延安的山山峁峁,也响彻在全中国的角角落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最好回报,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篇7】《使命》观后感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由国防大学和中共陕西省委联合出品与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5集纪录片《重生》,6月18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国防大学领导及部分专家学者,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记者一同观看了纪录片。

  据介绍,该纪录片分五集,每集约50分钟,分别从“使命”“火种”“抉择”“淬炼”“缔造”五个方面,通过史诗般的拍摄手法,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该片通过勾勒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还原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重要事件,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等多个维度,再现我党在绝境中凭借信念和精神的力量,获得重生的艰难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思想精神狂飙突进,革命救亡风起云涌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深度挖掘了我党浴火重生的深层原因。该片超越了历史,揭示了中国前途命运的出路和抉择,同时还超越了时空,让看似天壤之别却面临关键时刻的不同历史时空,在时隔几十年后对话,为观众呈现了蕴含其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

  与会领导和专家反映,该纪录片是一部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精神大片,是一部重温历史、审视当下的国史教材,同时也是一部立意高远、面向未来的党史大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观看后称其史料丰厚,撼人心扉,体现了国防大学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敏锐感知和责任意识,也是继纪录片《苦难辉煌》《抗大,抗大》之后,该校推出的又一部反映党史、军史和革命史方面的扛鼎之作。

  “这是今天对昨天的回忆,是长河对源头的追寻,是未来对历史的叩问。”发布会上,国防大学、空军上将刘亚洲饱含深情地表示,推出《重生》纪录片,不仅仅出于纪念和重温历史的目的,更要为当下提供经验,提供警醒,找到久违的崇高,见识信仰的力量。同时,借助国家台公开播映此片,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认清发展大势,汇聚起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该片汇集了国内军史专家和一流的纪录片创作力量,同时邀请美剧《纸牌屋》第三季摄影指导、掌机和《女子监狱》《新闻编辑室》灯光指导参与这一历史纪录片的拍摄。该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独家发行。该片将于七一档期正式播出。

【篇8】《使命》观后感

  1980年,锡伯族青年程富胜从伊犁应征入伍,来到了条件艰苦没有一棵树的裕民县塔斯提边防哨所,程富胜回家探亲返回部队的时候,妈妈从自家后院挖来杨树苗交到他手里,回到哨所,程富胜和战友一起种下了杨树苗,这棵小白杨在历代官兵的精心呵护下慢慢长大,长成参天大树。在过往的岁月里,这棵小白杨像一名解放军战士,和战友们相互陪伴,一起成长,扎根边疆,戍边卫国,共同见证了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

  伟大出自平凡,蓬勃源于根深。因为一棵树,成就一首歌;因为一首歌,让一种精神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在忠于祖国、扎根边疆、建设家园、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抱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豪情壮志,加入到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队伍当中,和挺拔的白杨树一样,为了祖国的安宁和稳定,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保家卫国,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在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一道道守护安宁、建设家园的美丽风景线。

【篇9】《使命》观后感

  在举国战“疫”共克时艰的攻坚阶段,“平安天山”重磅推出公安厅拍摄的纪实专题片《传奇与使命》,无异于为我们打赢这场持久战注入一剂强心针。通过认真收看,收获三点启示。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片中讲述了三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在新疆伊吾保卫战的危急时刻,一匹枣骝马,可以独自冒着枪林弹雨,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英勇无畏、机智敏捷地一次次将军需物资送到前线阵地,为打赢伊吾战役立下了赫赫军功;一头大黑牛,可以坚持十七年如一日,从危险重生、陡峭冰封的山中踏出一条牛肠小道,独自为边防哨所送去后勤补给;一棵小白杨,可以在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中扎根边防哨卡,茁壮成长,鼓舞着一代代新疆军警民保卫边疆,保卫祖国。物犹如此,人何不往。当疫情防控战打响,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公安民警更应该冲在前,打头阵,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坚持“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力奋战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一线。

  守初心担使命战到底

  大爱无言,大道至简。专题片中的故事,并不是广为人知,但它们的奉献不是为了名垂青史,也不是为了赢得鲜花、掌声和光环,正如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正如一代代新疆军警民奉献终生,建设新疆,保卫新疆,这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源于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考验面前,我们更要学习这种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坚持疫情不退我不退,誓死战斗到底,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勇传承再奋斗铸忠诚

  专题片喻意深远,以物喻人,借事喻理,以史明志,虽是从三个故事入手,却是在讴歌新疆精神,给我们上了生动又深刻的优良传统教育课。精神的传承,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疫情警报拉响后,全国公安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全体民警来不及告别家人,就迅速到岗到位,投入战斗,体现了“受命之时忘其家,临阵之时忘其亲,击鼓之时忘其身”的使命担当。据统计,全国已有59个公安民警辅警牺牲在战疫一线。用生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我们要传承“忠诚勇敢、爱民奉献、团结进取、公正廉洁”新疆公安精神,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遗志,发扬不怕艰苦,连续作战的精神,为夺取疫情防控战的最后胜利而奋斗!

【篇10】《使命》观后感

  忠诚干净负责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党员干部的恳切教导和殷切委托,也是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些标准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全面严格控制党的步伐,悟初心鼓励前进,自觉实践忠诚干净。

  我认为负责任,对党员干部来说是党性的要求,也是思想的境界。负责任的干部,才能得到组织的重要委托和大众的信赖,负责任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委托大任。负责的是,在那个地方寻求政治,不失职,不承担尸体的素食负责人,遇到难题的挑战时,不避免不退缩,勇敢地承担责任。如果责任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敢于承担责任是领导干部工作风格的集中检查。不敢承担责任的问题是私忘记公个人利益至上的本质表现,是党性不纯的动机不正当表现。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困难,才能不断提高控制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党_周年大会上强调:走得更远,走到更辉煌的未来,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必须意识到初心继续前进。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回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和展望光明前景的特殊节点,10次提到悟初心,频率高,真是空前,意义深远,确实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

  那么,这个时代什么是初学者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团员青年坚定地和党一起去是初学者。不要忘记这个初学者,是我国许多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许多青年的人生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记住的悟初心,方必始终是华严经的名句,大意是只要保护自己的信条,才能德行就会圆满。走来走去,无论在哪个平凡的岗位上,我都一直坚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满足人们,组织安心的好公仆。

  悟初心,就是遵守纪律。当然,总书记多次强调悟初心,也与党员干部忘记初心有关。他们忘记了入党的誓言,忘记了当初的理想信念,信仰动摇,贪污腐败,违法犯罪,走向了人民的对立。

  共产党员作为特殊材料的个人,不应该有私欲,应该回归自然,不当两面人,坚持正义之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善于用党性的镜子拍摄蒙心之尘,除了杂念培养公心,公私明确,自己奉献公共无私。用信仰去格子,用良心工作,才能达到大我,两袖清风,正气,永远保持本色。

  纸上终于觉得很浅,知道这件事要自己做。从党的大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从要害少数到全体党员,学贯穿始终,做是要害点。我理解成为合格党员是遵守纪律,不是空谈口号,而是严格明确党的纪律不仅要严格明确政治纪律,还要严格明确组织纪律。根据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任心中有戒的要求,坚定树立下划线思维,修身干净工作,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篇11】《使命》观后感

  在工作中,我经常问自己,如何做一名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的检察官?影片《使命》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命》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福建省检察院下派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彬为原型,讲述了他牢记使命、忠于职守,为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和胆识,以敢拼会赢埋头苦干的精神,与村民同甘苦共奋斗,开创富裕文明新生活的感人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新时期干群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

  从李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境界。做为一名青年检察干警,我应该怎么向李彬学习,做一名坚毅刚强、忠诚实干的检察官,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检察为人民”的精神呢?那就是心中牢记“人民”二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干让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才能不辱驻村使命,不负百姓期望,真正做好一名检察官。

【篇12】《使命》观后感

  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中,道不尽的是为信仰而战的崇高境界,为人民而死的慷慨悲壮!其中,第九集《赵一曼的“示儿书》中,以赵一曼烈士写于1935年作与监狱中的一首七律《滨江抒怀》作结,意义深远。这首“七律”,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政治信仰来解读,都是一首充满奋斗激情,饱含爱国情怀的好诗。读之诵之,赏之析之,肺腑之情涌于胸,凝于笔,泻于纸。愤激时,拍案而起;激昂处,发一豪歌。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首联开篇明志,直接抒发了自己为“大家”而舍“小家”的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赵一曼立下“为国”的誓言,哪怕跋山涉水、远离故园也无所畏惧。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五四时期接受了革命新思想,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国家和人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不停地为革命而奔忙,“走天涯”这三个字形象地道出了年轻的她求学莫斯科,辗转宜昌、南昌、上海,再到东北领导抗日队伍的人生旅程。为了救国心向党,岂管故园一小家!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颔联用两个对仗的反问,对世俗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发出了强烈的质问。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自己又为何不可同男儿一样为国出力呢!在此之前,同为女性的秋瑾烈士就写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豪迈诗句。在封建社会中,世俗观念喜欢以性别论英雄,那是对女性的极端歧视。诗人用一个“岂是”指出了“男儿”中也有胸无大志的庸碌之辈;一个“缘何”表明了自己超然的自信和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她将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认为女子“分外差”的观点是何等的偏激!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颈联站在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高度,体现了自己为振兴国家,拯救民族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境界。古人常说“肝脑涂地”“赴汤蹈火”,那也是一种“信仰”,只是那时的“信仰”多数都是建立在“义气”基础上的。而像赵一曼这样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信仰”就是救国救民,因此,她愿意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浇灌在中华大地上,换来华夏的春色满园。“兴故国”“沃中华”,志向之高远,心胸之宽阔,由此可见一斑,大有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气概。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尾联分为两个层次,“白山黑水”一语双关,既指东北的自然环境,更比喻十分恶劣的斗争环境。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除敌寇”的决心不动摇,表明了自己将继续坚持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绝不容豺狼来侵犯践踏的坚定信念。接着,诗人用超前的思维和浪漫的笔触,展望革命胜利后的欢庆场面。一个“笑”字,寄予了作者几多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美好未来的憧憬。用未来的美好来激励现实的斗志,正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为民奋斗的力量源泉。

  赵一曼烈士甘洒热血、矢志救国的战斗情怀,用雄壮奔放的格调进行描述,显得气势磅礴,激情洋溢。从烈士的情怀与经历中回过头来,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那种“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的理念,正是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虽说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我们依然行走在新长征的路上,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应当在时代的洪流中更加坚定。如此女子真英雄,无愧巾帼大丈夫。我们,唯有从烈士的遗作感悟“初心”,用烈士的精神鼓舞斗志,走进新时代,奋斗新时代,才无愧先烈,无愧人民!

【篇13】《使命》观后感

  10月12日上午10时,由公安部联合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学习近平台共同举办了“牢记训词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公安机关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主题云宣讲活动训词精神主题云宣讲活动在全网进行直播,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我们单位组织全体干警观看,以下是我的具体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指明了新时代建警、立警、从警、治警的政治要求、价值追求和目标方向,观看宣讲后,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警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践行使命的决心,淡泊名利,发扬不畏艰苦、克已奉公、乐于奉献的精神,用训词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风向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民警察。”
  “训词就是号令、旗帜就是方向”。警旗承载着道真公安的忠诚信仰,是我们公安每一名人民警察的荣誉、责任和使命的象征。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公安民警,我将继续扎根基层,坚决贯彻训词精神,牢记使命,忠诚履职,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永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忠诚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的训词字字重千钧、句句含深意,不仅凝聚着党和人民对公安队伍的殷切期望,更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重托,我是今年刚通过公开招聘的合同制警务辅助警员,穿上警服,我就是警,将会时刻牢记训词要求,把警旗竖在心里,把殷切嘱托记在心间,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做到“用心、细心、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和行动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优秀人民警察为榜样,忠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警察事业新篇章。一定严格践行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按照“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14】《使命》观后感

  这是朱一龙作品里难得的好结局,虽然尽力了一系列的虐,但是最终却找到了真爱,还能够全身而退,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剧情有比较套路的地方,但还算精彩。军阀混战,孙殿英盗墓,日本人想偷买国宝。这些历史背景倒是有据可考。

  1928年,军阀孙殿英贪财盗墓,挖掘了慈禧太后的东陵。海城警局局长江云山的八拜之交金铁心,奉命带队拦截宝物。厮杀中,金铁心手下全部被害。金铁心负伤逃走,被清河镇上的小裁缝沈小醉所救。伤愈后的金铁心失去记忆,他帮助沈小醉惩治了恶霸,两人在共同生活中情愫暗生。

  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金铁心重返海城,却遭到一系列追杀。原来警局局长江云山想私吞价值连城的宝物,屡次暗杀不成,又利用金铁心失忆的事实,安排人假扮金铁心的未婚妻,想伺机杀其灭口,深爱金铁心的沈小醉虽是一个柔弱女子,此刻却决定以命换命,救出金铁心。金铁心化险为夷,他与沈小醉的情感最终修成正果。

  影片重点反映发生在闽西大地的那段鲜为人知而又极不平凡的我党隐蔽战线斗争史,阐释其重要意义、深远影响、深刻启示,深切感受老区苏区人民浴血奋斗的顽强意志、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有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做新时代好老师,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在党旗下,把忠诚、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在工作中。撸起柚子加油干吧,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绽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篇15】《使命》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建党98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值此伟大时代,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公务员队伍不久的年轻人,有大片天空得以施展,但我明白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下面就是我的悟初心守初心心得体会。

  悟初心守初心就要学先辈之精神。新时代仍要不忘先烈,我们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身处和平年代,更要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曾去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参观学习过,在此之前,黄继光的先进事迹已经是我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但真正走进馆内,依然被先烈精神所震动。他胸怀全局奋不顾身的大无畏气势,他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依然是我学习的灯塔。

  悟初心守初心就要学我辈之楷模。新时代有新的奉献,绵竹市公安局缉毒禁毒大队的民警韩顺军同志,因公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先后被中共绵竹市委中共德阳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缉毒警察,他常年奔走在缉毒一线,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忘记一名人民警察的使命,直至奉献完自己的最后一滴热血。他的事迹令人感动,他的精神值得学习,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向他看齐,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人民服务。

  悟初心守初心就要成来日之栋梁。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时代有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更要积极学习党章,自觉以党章为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模范的力量。在工作中严于律己,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知行合一,把党章学深学透,把党章落实到工作生活中来。

  恰逢“七一”来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地向我梦寐以求的党组织靠拢。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时刻牢记宗旨使命,始终不忘人民重托,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

【篇16】《使命》观后感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这部影片自5月公映以来,便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及观众的热议,让人们对周恩来总理产生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特别令人感动”“这部电影饱含浓浓深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这部电影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令人动容”等好评,让这部电影备受大众关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总理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1947年3月,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前往西安,骑马途经一位姓曹的老百姓家时,最难忘记的是喝小米粥的情形。在1937年的劳山遭袭事件中,警卫员为掩护周恩来而不幸牺牲,周恩来回到延安后一直念念不忘,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警卫员在清凉山上的坟墓找到……影片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周恩来同志与延安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取多个时空的交相呼应,展现了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魅力,刻画了延安老百姓、知青等人物群像,最后又通过新时代延安繁荣发展的影像,让现实与历史相对照,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不变初心。据了解,为了平实鲜活地再现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史料,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专家进行细致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身兼导演和演员身份的刘劲介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将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不论历史走多远,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始终不变。与周恩来同志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周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周恩来在重庆》等。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能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使命》观后感(通用16篇)

http://m.dingsam.com/guanhougan/38629/

推荐访问: 《使命》观后感400字 绝命使命观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观后感热门文章

观后感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001号 返回顶部

读后感大全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